Tether做Stable的真正目的是什么?
原文标题:《Stable: The New USDT Trojan Horse for the Stablecoin Era》
原文作者:Ryan Yoon,Tiger Research
原文编译:Binance官方网站
TL;DR
·Stable 将自己定位为稳定币市场的「特洛伊木马」,通过专注 USDT 的基础设施,推动大规模采用。
·它提供免 Gas 的 USDT 转账、亚秒级结算,以及简化的用户界面,以解决高费用、交易缓慢、使用复杂等关键障碍。
·预期路线是:先以免费、无缝的转账吸引用户,然后逐步扩展到支付、DeFi 服务以及机构合作。
一、稳定币:以特洛伊木马之姿进入市场
稳定币悄然进入了加密货币市场,就像一匹特洛伊木马。
此后,它们逐渐成长为生态中的主导力量。最初,人们主要将其视作一种对冲波动性的工具。随着时间推移,它们演变成了市场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。
以 USDT 为首的稳定币市场,目前流通量已超过 1500 亿美元,用户数量超过 3.5 亿,交易量甚至超越了 Visa。这使得稳定币不仅仅是加密资产,同时也成为一个真正运作的全球支付网络。
它们的增长体现出在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之间的桥梁作用。在中心化交易所,稳定币是法币与加密货币之间的主要兑换媒介。在去中心化金融(DeFi)中,它们是流动性提供和借贷的基准资产。在跨境汇款领域,它们提供了一种比传统银行更快、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。
市场行为的转变也十分显著。早期的加密交易依赖于代币与代币的直接兑换,例如 BTC/ETH 或 BNB/ETH,当时价值通常以比特币为衡量标准。如今,BTC/USDT 和 ETH/USDT 等交易对占据主导。DeFi 的收益通常以 USDT 计价。在东南亚和拉美的一些地区,USDT 甚至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直接支付,替代实物美元。
曾经依赖于波动性代币估值的市场,如今稳定币已成为通用的记账单位。
它们最初是出于必要而被引入的,而如今却成为加密货币生态的中心轴心。
二、增长的另一面:基础设施局限的显现
迅速的扩张也暴露了结构性的弱点。当前的稳定币基础设施面临三大关键约束。
· 难以预测的高额交易费用:稳定币运行在多个区块链网络上,但当网络拥堵时,gas 费用会急剧飙升,使得小额交易变得不可行。在某些情况下,转账 10 美元可能需要支付 20 美元的费用。这直接削弱了稳定币作为日常支付工具的核心价值。
· 缓慢的结算时间:在以太坊上,稳定币交易可能需要几分钟甚至更久才能确认,取决于当时的网络状况。而对于线上结账或线下零售这类对实时结算要求极高的场景,这种延迟几乎是不可接受的。
· 复杂的用户体验:对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,gas 费的计算、钱包的使用以及私钥的管理依然构成极高的门槛。相比之下,消费者早已习惯了像 PayPal 那样简单直观的支付界面,而当前的稳定币体验则显得过于复杂。
这些基础设施上的局限,成为稳定币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重大障碍。讽刺的是,在加密货币生态内部,稳定币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基准资产,但对于主流用户而言,其日常可用性仍然很低。
稳定币已经完成了它们作为特洛伊木马的初始使命:为动荡的市场带来稳定,并将自己确立为生态的核心。
下一步挑战则在加密世界之外:渗透进传统金融市场和主流消费者支付体系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技术制约,这需要一个新的「特洛伊木马」战略。
三、新的特洛伊木马:Stable
创造一个新的特洛伊木马,并不需要再发明另一种稳定币。稳定币本质上只是与美元挂钩的工具。新的特洛伊木马,是为已有且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稳定币打造的专用基础设施。
这正是 Stable 出现的意义。与通用型区块链不同,Stable 是一条专门为 USDT 而建的链。它并非只是支持 USDT 与其他代币共存,而是作为一个专属的高速网络,专门处理 USDT 的交易。
Stable 的使命有三点:
· 消除 USDT 点对点转账的 Gas 费用:彻底去除 Gas 成本,解决现有网络上哪怕转账 10 美元也可能需要高额费用的低效问题。
· 实现亚秒级结算:所有交易在一秒内完成结算,消除线上和线下支付中常见的等待时间。
· 简化用户体验:屏蔽 gas 费计算和钱包管理的复杂性,使用户能够像使用传统支付工具一样直观操作,无需技术负担。
关键在于,这些改进是相互关联的。去除 gas 费用简化了用户体验,而更快的交易处理则提升了在真实商业环境中的可用性。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稳定币走出加密世界、进入主流支付市场的基础。
Stable 的愿景并不是成为又一条普通的区块链,而是要成为支撑 USDT 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。USDT 的市场规模已达 1600 亿美元,Stable 希望通过解决现有稳定币基础设施中的结构性限制——包括不可预测的费用、缓慢的结算速度以及复杂的用户界面——来承接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。
它的方向,是摆脱那种每条链各自独立支持 USDT 的碎片化模式,转而构建一个专为 USDT 运行优化的统一环境。
四、架构的运行机制
为了让 Stable 的核心愿景在实践中运转,多种技术要素必须协同。Stable 目前仍处于测试网阶段,团队正在为主网启动做准备。其目标架构清晰展现了系统的运作方式。
无 Gas 的 USDT0 转账:EIP-7702 与账户抽象
Stable 网络运作时存在两类代币。
USDT0 代表的是通过跨链桥接从外部网络转入的 USDT。gasUSDT 则是专门用于支付网络手续费的代币,与 USDT0 保持 1:1 锚定,只能用于交易费用支付。两者都可以按 1:1 兑换为真实的 USDT。
为了实现点对点转账无需 Gas,Stable 采用了 EIP-7702 和账户抽象(Account Abstraction)。这样一来,用户只需持有 USDT0 就能完成所有交易。
在现有区块链系统中,账户主要分为两类:
· 外部拥有账户(EOA):标准钱包(例如 MetaMask),由私钥控制,能够签署交易,但功能有限。
· 合约账户(CA):智能合约账户,能执行复杂逻辑,但不能主动发起交易。
账户抽象将这两类账户合并,使标准钱包具备智能合约的功能。用户因此可以直接指定,比如「用 USDT 支付 Gas」或「请求免除 Gas 费用」。
第一个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标准是 ERC-4337,它要求用户创建一个新的智能钱包,并把资金从原有钱包转入新钱包,这一过程容易导致用户出错。
· 之前的方式:创建新智能钱包 → 从原钱包转移资金 → 使用新地址
· EIP-7702 的方式:保留原有钱包 → 增加智能合约功能 → 地址保持不变
EIP-7702 消除了迁移步骤,使现有钱包地址直接具备智能功能,无需移动资金。用户可以继续使用原有的 MetaMask 钱包,只是额外获得了智能化能力。
在 Stable 中,所有钱包原生支持 EIP-7702,因此智能钱包功能无需额外设置即可使用。这也包括 Gas 费用赞助等功能,能够直接在现有钱包里启用。
举例:
· Ryan 通过 MetaMask 向 Jay 转账 100 USDT0。
· 钱包因支持 EIP-7702,请求免除 Gas 费用。
· Paymaster 服务商为交易支付 Gas。
· Ryan 的余额正好减少 100 USDT0,而 Jay 收到的也是完整的 100 USDT0。
过程中没有扣除额外 Gas,Ryan 也无需持有或计算费用,体验就像使用 PayPal 转账一样。这意味着无需单独持有 Gas 代币,也不需要手动计算手续费。
亚秒级交易终局性
Stable 采用 StableBFT 共识算法,大约每 0.7 秒出一个区块,交易在一次确认后即可完成终局性。这消除了许多区块链中常见的「待确认」阶段,带来类似支付终端即时批准的体验。
为了进一步加快速度,Stable 正在开发 Block-STM 并行处理,能够同时执行独立交易,这类交易占网络活动的 60% 至 80%。这种方式就像超市里同时开多个收银台,从而减少等待时间。
在更长期的规划中,Stable 打算升级为 Autobahn DAG 共识结构。这种架构允许同时提出多个区块,并将数据传播与排序分离,减少瓶颈。内部测试显示,其吞吐量最高可达每秒 20 万笔交易,但仍处于预生产阶段。
简化的用户体验
Stable 去除了 Gas 费计算和单独 Gas 代币管理的负担,同时保持对以太坊生态的兼容性。用户仍然可以继续使用熟悉的工具,例如 MetaMask 和 Etherscan,无需额外学习。
在此基础上,这些工具会在 USDT 优化功能下运行得更流畅:MetaMask 支持无 Gas 的 USDT0 转账,Etherscan 则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 USDT 交易记录。
这就像升级到一款新手机,但原有的所有应用仍然可用。用户保留了熟悉的环境,却同时获得了增强功能。
来自其他网络的 USDT 也可以通过现有的 LayerZero 跨链桥无缝导入。USDT0 使用 LayerZero 的 OFT(全链同质化代币)标准,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跨链的复杂性。在传统模式下,每个网络都维护一个独立的 USDT 版本,导致流动性碎片化。
采用 OFT 标准后,USDT0 在所有网络中都完全一致。无论是从以太坊还是 Arbitrum 跨链桥接而来,最终得到的都是相同的 USDT0,从而消除了流动性碎片化问题,简化了资产转移。
后续规划中还包括 Stable Name System(稳定名称系统),它将用人类可读的名字取代复杂的钱包地址,从而进一步提升易用性。类似电子邮件地址,用户未来可以直接向「ryan.stable」或「jay.stable」这样的标识发送资金。虽然仍处于规划阶段,落地和普及可能需要时间。从技术角度看,它预计会采用与以太坊 ENS(以太坊域名服务)相似的结构,但会加入针对 USDT 交易优化的功能。
其他技术组件
网络还在开发 StableDB,这是一种专门的数据库架构,将状态提交与状态存储分离。
在大多数区块链中,新区块必须先完整写入磁盘,才能处理下一个区块,磁盘写入的延迟会导致处理速度变慢。StableDB 通过先在内存中确认执行结果,再并行写入磁盘,消除了这一瓶颈。
这一架构还结合了内存映射文件 I/O(mmap),它将存储在磁盘上的文件直接映射到操作系统的内存空间,使得常用数据的读写几乎与在内存中操作无异,从而绕过较慢的磁盘访问,大幅提升处理速度。效果就像餐厅里服务员先快速写下点单,厨房立即开始准备,稍后再录入收银系统一样。
对于企业客户,Stable 计划推出「保证区块空间」,即专门分配一部分交易容量,确保在网络拥堵时仍能保持稳定吞吐,就像高速公路上的公交专用道。同时,一个「保密转账」功能也在开发中,它可以在满足反洗钱和 KYC 合规的前提下,隐藏交易金额。展望未来,当前用 Go 编写的执行引擎将被替换为基于 C++ 的 StableVM++。这一升级将提供底层内存控制和性能优化,目标是实现最多六倍的执行速度提升。
五、Stable 生态的扩展场景
Stable 将自己定位为新的「特洛伊木马」。
免 Gas 的 USDT 转账、亚秒级结算、简化的用户体验,都是它吸引用户进入的入口激励。这种「亏本引流」的策略旨在推动大规模采用。一旦用户群体建立起来,Stable 就能通过广泛的配套服务创造收入。
在这一基础之上,有三条主要的扩展路径似乎最为可行。
场景一:机构服务与合作伙伴的扩展
Stable 可以通过扩大机构服务和合作伙伴关系来拓展生态。一个关键因素是「保证区块空间」等高端服务,它能确保低成本和高可靠性。
这一策略在企业跨境结算中尤其有效。使用 Stable 代替传统国际转账,可以显著降低时间和成本。然而,在月底等高峰期,处理速度成为关键。专用区块空间能确保一致的速度,企业也愿意为这种可靠性支付溢价。
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金融科技合作。像 Limitless 和 Wise 这样的汇款公司,可以通过整合 Stable 的基础设施,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;作为回报,Stable 按交易量收取费用。
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加密货币交易平台。交易平台通过 Stable 进行 USDT 的充值与提现,可以获得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。虽然个人用户使用这些服务是免费的,但真正的业务目标是高频的机构交易者。
场景二:链上服务生态的快速增长
免费转账和高速性能将极大提高链上服务的使用频率。在当下的以太坊上,即便是 10 美元的 DeFi 交易,也常常需要高额 Gas 费。在 Stable 上,小规模 DeFi 操作才具有经济可行性。
用户可以投入 100 美元的流动性或参与质押,而不会承担显著成本,这将扩大 DeFi 的用户基础。Stable 从这些活动的智能合约执行费用中获利,随着交易量的增长,整体规模也会扩大。
更显著的变化是新型链上服务的出现。实时小额支付将使内容订阅、游戏道具和打赏能够直接在区块链上完成。向 YouTube 创作者支付 1 美元,或为一篇新闻文章支付 0.10 美元,都变得可能。
一旦这种小额支付生态形成,交易数量将呈指数级增长。单笔费用或许很小,但累积起来的交易量将达到可观规模。
场景三: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
最具雄心的场景,是稳定币成为实体经济中的标准支付方式。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,USDT 支付已经在兴起,但高费用和低速度限制了其采用。
如果 Stable 能解决这些问题,线下商业可能会迅速发生转变。在越南的咖啡馆花 2 美元买咖啡,或在菲律宾便利店用 USDT 购买日用品,都可能成为日常。
这将彻底改变 Stable 的商业模式,使其从一个区块链网络,转变为全球支付基础设施的提供者。它可以为商家提供支付终端,为消费者提供数字钱包,并从双方收取手续费。
通过对 Stable 网络中发生的每一笔 USDT 交易收取极少的费用,它能够在交易量增长的同时,建立起稳定的收入基础。
央行数字货币(CBDC)的推出延迟也带来了机会。如果私人稳定币比政府发行的数字货币更便利、更易获取,用户自然会选择前者。
六、Stable 的真正战略
Stable 的战略非常明确:通过免费 USDT 转账和易用性来吸引用户。随着生态扩张,再围绕由此衍生的多样化服务构建商业模式。
单笔交易或许不会带来太多收入,但快速增长的交易量能够形成巨大的总体规模。这与亚马逊早期的战略类似:以接近成本价卖书来吸引客户,之后再通过云服务和广告获得巨额利润。
免费转账只是诱饵。真正的目标,是成为 USDT 生态的中心枢纽,让所有交易都经过 Stable。一旦网络效应形成,用户将很难迁移到其他平台。
最终,Stable 将稳固地占据市场地位。这正是新的特洛伊木马的真正力量。
原文链接